制造业融资的现状、问题与对策

03-12979阅读

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,近年来,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,但也面临着融资难、融资贵等问题,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,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,加强制造业融资支持,对于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。

制造业融资的现状

(一)制造业贷款余额稳步增长

截至 2023 年 6 月末,我国制造业贷款余额 23.48 万亿元,同比增长 17.6%,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 6.3 个百分点,中长期贷款余额 11.26 万亿元,同比增长 24.7%,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 10.3 个百分点。

(二)制造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

截至 2023 年 6 月末,我国制造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 12.6%,比年初提高 0.5 个百分点,中长期贷款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为 50.4%,比年初提高 1.2 个百分点。

(三)制造业贷款投放结构不断优化

截至 2023 年 6 月末,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了装备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,分别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 32.2%、20.2%、14.5%,制造业信用贷款和票据融资也有所增加,分别占制造业贷款的 17.4%和 10.1%。

制造业融资存在的问题

(一)间接融资渠道不畅

银行对制造业的贷款审批严格,要求提供抵押物或担保人,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贷款,银行对制造业的风险偏好较低,不愿意为长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,导致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。

(二)直接融资比例较低

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,主板、中小板和创业板对制造业企业的上市门槛较高,很多优质制造业企业选择到境外上市或借壳上市,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的融资比例较低,债券市场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债规模和品种也有限制,导致制造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。

(三)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

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,直接融资为辅,而制造业企业更适合通过直接融资来获得资金支持,我国金融体系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足,导致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。

解决制造业融资问题的对策

(一)完善金融政策体系

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,出台更多的税收优惠、财政补贴、贷款贴息等政策,降++造业企业的融资成本,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,防止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企业的歧视性对待。

(二)优化金融服务体系

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满足制造业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,银行可以推出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信用贷款、中长期贷款、供应链金融等产品;证券市场可以推出针对制造业企业的创业板、新三板等市场;保险市场可以推出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保险、信用保险等产品。

(三)加强金融市场建设

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,规范金融市场秩序,防范金融风险,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金融市场,增加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,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。

(四)推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

制造业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,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,增强自身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,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,为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创造条件。

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加强制造业融资支持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,当前,我国制造业融资面临着间接融资渠道不畅、直接融资比例较低、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,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完善金融政策体系、优化金融服务体系、加强金融市场建设、推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等措施,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,共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,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。

指标数值
制造业贷款余额48 万亿元
制造业贷款占比6%
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6 万亿元
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4%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北海财经原创文章,转载或++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